“真是太感谢你们了!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政策好哇!多亏你们提供了法律援助,不仅帮我要回了医疗费,还获得了赔偿。”家住怀宁县秀山乡的查大爷动情的说道。
查大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平时在工地上做做零工以补贴家用。2019年5月21日5时许,查大爷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,因未及时报案即自行撤离事故现场,且事发路段尚未竣工验收,导致交警部门无法对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、成因和事故责任进行认定。查大爷因伤势过重花去十几万的医疗费,这对于一个贫困户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。司马村法律援助联系点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,主动上门对接,帮助查大爷申请法律援助。经过承办律师一年多的努力,法院依法作出判决,由对方一次性赔偿查大爷医疗费、精神损害抚慰金等25万余元。
查大爷的案例是怀宁县撑起法律援助“保护伞”推进法治扶贫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该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,立足法律援助服务职能,多措并举,不断加大对贫困户等特殊群体的援助力度,积极推动法治扶贫。
“单一”变“组合”,营造基层法援意识。改变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,除持续开展“法援惠民生 扶贫奔小康”品牌建设活动外,结合“法律顾问”制度、“法律明白人”“法治带头人”培训、“千家万户访平安”等活动的开展,积极宣传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政策;联合县扶贫办,印发《关于在全县开展法律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》,并通过扶贫专干、村干等协助发放法律援助宣传资料,让“有困难找法援”的想法深入人心,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群众知晓率,营造基层法律援助意识。
“平面”变“立体”,构建三级法援体系。依托1个县中心,不断延伸服务网络至基层,在全县20个乡镇建成法律援助联络站,243个行政村(社区)建成法律援助联系点,形成县乡村三级法律援助服务体系,完善便民服务窗口建设,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服务的便捷性。
“供给”变“需求”,提供个性精准援助。转变工作模式,以群众法律需求为导向,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,畅通扶贫绿色通道,贫困户、低保户一律免于经济审查;拓宽法律援助范围,将群众关心的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纳入其中;建立贫困家庭法律顾问制度,分类梳理贫困户等群众的法律需求,结合受援人的诉求提供个性化、精准化的法律援助。
截至目前,怀宁县已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6人次,挽回经济损失91万余元。下一步,该县将继续以服务民生为目标,不断优化工作方式,创新工作模式,维护好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,为贫困群众提供精准、普惠、公益的法援服务。